NO.0025:为什么没爆炸(第5/14 页)
原本的安置区原本供人居住的地方,只有地表上的区域。甚至于,那时候的人们还残存着一些旧时代的人文主义关怀,原本的第十一、十二层被设计成了生态园区与人造海滩,供全体安置区居民享受自然与阳光的气息。
但当年的那些开发者没有预计到,位置最好的那两个层阶会被诸多公司瓜分收购,圈地成为了财阀们的私产——他们将公司的分部建在了风景宜人的层阶,既能成为人人眼红的公司雇员福利,也方便它们挖掘安置区那丰富的人矿资源,可谓是一举两得。
他们同样也没有预计到,在第三次网域战争结束后,安置区最终会涌入超出原本设计容量极限五倍的难民。
原本的七个地下层阶,全部都是用于维持整个安置区自己自足的自律设备——地热发电站、水循环水净化、水培农场、磷虾与球藻养殖。为了维持如此庞大的设备矩阵,开发者们甚至为之配备了足足三台万用打印机!
但五倍于极限承载设计的难民数量,再加上公司拒绝了将十一、十二层改造成居住区的提案,最终迫使安置区临时政府,不得已开启了地下层阶作为临时收容所。
而最终,虽然那些难民即便到今天都没有合法身份,但还是在事实上成为了地下层阶的居民。
为了腾出地方来安置难民,地热发电站被拆除,水培农场被关停,磷虾养殖池被填埋。甚至为了避免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发生,那些难民还往下挖了两层才得以安置。
但这么做的代价便是,整个安置区的命脉完全被企业所操控。如今安置区的绝大部分居民,用的是公司运营的聚变局的供电,吃的是食品工厂合成的食物。
甚至在净水循环系统被承包给公司运营以后,安置区半数的淡水供应,也是来自于公司开设的净水厂。
而这些基础开支,对于安置区地面区域,有着相对稳定工作的居民来说,也许还能负担。但对于缺乏就业机会,挣扎在贫穷与犯罪泥潭的地下层区居民来说,不动一些歪脑筋,便恐怕就很难维持下去了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。